电影资讯“二舅”的人生不应只是一次全民感动 | 新京报快评

“二舅”的人生不应只是一次全民感动 | 新京报快评

我们不能不回头看,因为这些历史问题,有一些仍是现实问题。不再制造别人的不易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。

“二舅”与“姥姥”。视频截图

文 | 陈曦

随着B站UP主“衣戈猜想”视频《回村三天,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》的爆火与“敬二舅”的刷屏,互联网舆论场也变得复杂多样,从一片赞美声到质疑声四起。

有人在生活中寻找记忆里的“二舅”,也有人在评论区消费“二舅”。有人起底“二舅”,质疑视频里的“二舅”并不存在,是创作者编织的谎言;有人质疑视频效果,认为别人的“二舅”治不好我们的精神内耗;有人说视频创作者在博人眼球。

“二舅”的形象在舆论的漩涡中翻转,他本人却始终没有从幕后走向台前。创作者称让“二舅”安安静静陪姥姥在那个小山村里,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。然而,线上的狂欢和褒贬不一的言论可能会让创作者的好意走向烂尾。

我们或许不该对舆论场苛责,毕竟你有你的“二舅”、他有他的“大伯”。但是褒贬不一的言论场、分裂极化的舆论场何以至此,“二舅”的故事背后凸显的社会问题又是什么?这却是值得讨论的。

聚光灯与滤镜下的“二舅”

当“二舅”从小山村走向屏幕前,众人的目光也随着聚光灯的照射注目于“二舅”身上。然而,媒介的聚光灯不是太阳,照不亮“二舅”的整体,只能照亮局部。

诚如创作者所言:“‘二舅’的人生普通到不快进一万倍都没法看”。那些未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,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甚至是臆想的空间。人们凭借自身生活经验,给媒介的聚光灯加上自我的滤镜,投射在“二舅”的形象上,或共鸣、或质疑,滤镜颜色的变化塑造了不同的“二舅”。

这其中离不开人们“先去定义,而后理解”的思维惯性。毕竟,用自己的认知框架去套别人的故事,省去过多思考,筛选掉认知之外的“不必要”细节,对于围观者和评论者而言,恰恰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
正是这样一种思维惯性,让我们容易先用简单化的手法对“二舅”进行了一番“重构”,再在此基础上对“二舅”进一步认知。然而,这种将“别人的视频和自己的想象拼合起来”的西洋景,与事实却相去甚远。

“二舅”拄着拐杖去做木工活儿。视频截图

聚光灯下,我们将“二舅”的生活裁剪为我们能理解的片段,并在成见之中选择愿意相信的,摒弃那些与自己生活经验不符的。这般想象与拉扯,使得二舅在媒介聚光灯下被视频、图像和文本任意拉伸。说到这里,你还认为你眼中的“二舅”是“二舅本舅”吗?

当我们去理解“二舅”时,不应当用自己的“熟悉”去套“二舅”的“陌生”,而是应当在不适应中接受这种“陌生”带给我们的认知改变,透过创作者视频的画面,多一些宽容,去感受和理解那些我们未能经历的别人的生活。

流量时代,“惊异”为王

当“二舅”走向舞台中央,媒介的放大镜也会无限放大他生活里每一个细节和瑕疵。

“二舅”热度居高不下,凡是涉及“二舅”的讨论,也自带了流量的加持和“注意力”资源的聚集。越是异样的声音,越能博得人们的眼球。将“二舅”的流量引入,形成一篇又一篇爆款,也成了舆论场的普遍做法。

当讲故事的人进入场景中,他所选取的角度、景别、语言等,都重新构成了“二舅”这个人,使他成为屏幕前观众看到的样子,真实度有几分便成了另一回事。

同样地,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,一些商业逻辑运行下的“大V”们,敏感地踩住了“二舅”生活和创作者的“尾巴”。他们往往在惊异的笔调下,以与创作者唱反调为形式,进行有个人价值判断倾向的图文建构,吸引公众的二次关注。当然,这些为“二舅”祛魅的文本,也形成了新的奇观。

为什么“二舅自制二胡、为乡亲修理电器”这些生活场景未能进入公众讨论视野,因为这些看似将“二舅”技能拉满的小技能还不够惊异。

而“二舅”的居所是否真的比美国建国还要早,“二舅”这样一个单身汉何以收养宁宁,这样的话题反而能更好地将流量引入自家门前。至于“二舅”的经历,不过是二次加工的“番茄酱”而已。

“言说二舅”不若“聚焦问题”

与其评论、围观“二舅”,不若关注“二舅”背后的社会问题。在视频中,我们能够看到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、农村医疗问题、残疾人生活保障等问题。这些问题出现在“二舅”的时代,也拷问着社会。

视频创作者“衣戈猜想”发博表示:二舅和姥姥已暂时离开小山村,不希望被打扰。截图来自微博@衣戈猜想

城乡教育的鸿沟应当如何抹平?残疾证的办理应当依据怎样的事实标准?应当给予怎样的社会保障,才能让88岁的老人脱离生活的不易?

“二舅”没有办法治愈我们,是因为社会中的顽疾无法通过一次媒介事件来抹掉。“二舅”的人生不应当成为一次全民感动,而应当让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认知更加清醒。

生容易,活也容易,但是生活并不容易。“二舅”不选择回头看,是因为那些既定的遗憾对“二舅”而言没有办法改变。选择与自己的过去和解,是“二舅”的无奈而不是淡然。我们不能不回头看,因为这些历史问题,有一些仍是现实问题。不再制造别人的不易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。

撰稿 / 陈曦(专栏作者)

编辑 / 刘昀昀

校对 / 吴兴发

留言
回到顶部
首页
电影
电视剧
综艺
动漫
APP
我的